“師幼互動”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表現形式,存在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,表現在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,并對幼兒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。在師幼互動中,教師有意識地采取一些有效的互動策略,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下面從策略內涵、具體操作、實際例子理解以及題目練習等方面對激勵式、追隨式、挑戰式這三種支持性策略進行細致剖析。
(一)激勵式互動策略
教師為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,鼓勵幼兒的持續性活動而與幼兒進行的互動行為。
1.情境感染:教師通過情境創設和感染激勵幼兒的學習與活動興趣。
如在數學活動中,創設“小猴子舉辦聚會分桃子”的情境,引導幼兒自由操作,從而體會數的分解與組合;又如在美工活動中,教師設置“小鳥飛來了”的情境,在油畫棒的頂端貼上小鳥的圖案,以畫紙為天空,用畫筆在畫紙上自由畫直線或曲線去表現小鳥飛,以此激發幼兒的興趣。
2.語言催化:教師運用生動形象、富有感情的語言激勵幼兒的活動興趣。
如區角活動中,小班幼兒在益智區用橡皮筋在釘板上構圖時,教師說:“橡皮筋小朋友想在這塊體操板上跳舞呢,你們來試試看,它會跳出什么舞呢?”當教師看到幼兒的操作之后,及時肯定:“看,紅色橡皮筋正在跳著三角舞呢!”
3.情感分享:在互動中,教師給予幼兒情感態度上的支持和肯定。
如在手工活動中,明明小朋友給自己的手工作品上畫了兩只藍色的眼睛,教師及時鼓勵:“哇,你的小貓有著圓圓的藍色大眼睛,可真好看啊!”
(二)追隨式互動策略
教師在與幼兒的積極互動中減少和避免直接的要求或指令,以平等寬容的心態追隨幼兒,在觀察分析幼兒的基礎上與之展開有效的互動,進而促進幼兒的自主發展、主動學習。
1.環境創設:教師創設能夠支持幼兒自由探索的環境;教師創設能引發幼兒和他人進行積極互動的環境,鼓勵和支持幼兒通過活動環境中的充分互動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。
2.變換調整:教師及時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出現的問題,變換原先的應對策略,以更好地滿足幼兒活動與發展的需要,盡可能照顧到幼兒個體需要與幼兒全體需要之間的關系。
如在幼兒的自主表演活動中,小組人數與活動規則要求不符,教師根據這一情況,將表演內容細化,靈活改變了分組的人數規定。
3.耐心等待:互動過程中,教師適時適度的耐心等待。但是,等待的互動策略并不意味著消極的袖手旁觀,而是可以暗暗地輔助支持,通過材料的中介,暗示幼兒并耐心等待幼兒的發現和遷移性學習。
如在主題活動“造房子”中,紅紅嘗試多次都沒有搭建好“高樓”,在紅紅似乎想要放棄時,教師在一邊默默投放了有關的圖片和雙面膠,不一會兒,紅紅小朋友邊看圖片邊開始研究起來,然后嘗試用雙面膠粘住盒子的四個角,這一次,“高樓”建成了。
4.及時反思:教師及時地對自己和幼兒的互動行為進行反思,從互動過程帶給幼兒影響去推斷自己行為的適宜性和合理性。